——序
生命中,我曾经有过一段当兵的历史,它成了藏于心底永不退色的那道“彩虹”。什么时候回望,它都是那么清澈、亮丽。
今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心底的那个“收藏夹”。半个世纪前的那道山沟、那条坑道,以及坑道中的报房机房,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像一幅幅长长的画卷又展现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两鬓染霜的我,抚摸自己那段青春岁月,心中仍然充满感慨、激情!
半个多世纪岁月斗转星移,但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我年12月入伍当了一名通信兵。在山沟里,我先后工作了十个年头……
26分队(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是我第一次进山工作的岗位,在那里工作七年;
22分队(沈阳军区通信总站02机务站)——是我第二次进山工作的岗位,在那里工作了三年。
做为一名军人,担当的是使命、承担的是责任。十年、一个年代,也是一个时代。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里的各工作岗位上,官兵们轮番值守。但因工作需要,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留在这里长期工作。我在这里工作了十个年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工作了十年。“十年”!让我成了军区总站女同志中,在坑道里坚守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
十年的青春年华,每天我和同志们与大山为邻、与机房为伴,承受着单调艰苦的生活、保障着军事通信准确、无误、快速传递。现在想起来仍无怨无悔。
军人担当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扰、百姓安稳生活”的使命。军人的使命,光荣、艰巨而伟大。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为自己曾是一名通信兵而自豪。
——感动
在02机务站工作三年,时间不算长,但很多事情让我感动。山沟里的生活比较艰苦,但连队这个家很温暖。
我原在26分队工作多年,26分队与22分队同为一个营的两个连队。过去两个连队的驻地离的很近,工作区域又同在一条坑道里,相距也不远。每到上下班交接时间,两个连队的同志们在坑道的走廊里有时能擦肩而过。两个连队中的一些同志过去就认识。这次,在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学习毕业后,二次进山来到22分队工作。
01、报到——连领导与我一番诚恳的谈话
那天晚饭后,我到22分队连部正式报到。连队领导,曹福指导员、刁兴林连长与我谈话。一阵寒暄后,他们很诚恳地对我讲:“你人没到,调令就到了,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大家都很高兴。你学习之后能再次进山工作,我们都很佩服你。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有什么事情就找我们,02机务站欢迎你来工作!”并分配我去二区队(2号)工作。同时和我谈到,二区队77年来了一批女兵,我到了二区队也方便带带她们。接着,连长让通知山上男兵宿舍二区队的区队长来连部接我。
02、见到了区队长——迎接我的场面太热情
二区队长李静真是位66年入伍的老同志。老区队长接到通知后,带着李卫东(69年入伍)、黄振军(71年入伍)等几位老技师及区队里在家的同志们来到连部接我,并一一的把区队里的同志介绍给我,这是李京、刘建、还有国权,还有在坑道机房里值班的同志们······。女兵宿舍的大门在这趟房子的另一边。区队里一群小伙子在老区队长的带领下,一起送我去女兵宿舍。
03、女兵宿舍——让出暖屋让我住、新兵们各个精神、阳光、可爱
我们住的宿舍与26分队一样,是上下铺板床。宿舍里,技师李艳波(73年入伍)、任玉琴(75年入伍)及同志们帮我打开背包,铺好床铺。我初来乍到,大家都过来看我。
我看到了二区队的那群77年新兵,她们是李军、张平、春英、秦艳、晓雨、刘淑芳、赫晓萍、高艳茜······。高艳茜后来被分配与我一起工作,成了我专门帮带的小徒弟。这些77年入伍的小同志们,朝气蓬勃、阳光,稚气的脸上带着微笑,一个个精精神神的很可爱。
我到连队的时间,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后来我知道了,因暖屋子床位不够住,为给我安排住的地方,李艳波技师从这间暖屋子搬到了最北边的那间宿舍。山里的冬天特别冷,最北边的宿舍一侧是“山墙”。一般情况下,到了冬天那间宿舍是不能住的。可为了给我安排住宿,艳波技师住到了那间最冷的房间里。
04、一碗面条——最有滋味的一顿饭
一次,下午在坑道机房里维护设备,我的胃突然开始疼起来。越来越厉害了,我请假独自出坑道回宿舍休息。区队长问我,“是不是找医生过来看一下?”营里有医生,营部距离我们这里有八里地,常值夜班的人胃疼是常事。我想,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我说:“不用找医生,我回去休息一下就好了。”我回到连队宿舍,找到卫生员小谢,她给了几片治胃疼的药片“颠茄片”。我休息了一会,胃痛有所缓解。
快开晚饭了。我正准备“下楼”去食堂时,看见一个新兵跑了进来,告诉我:“李技师,你晚一会去吃饭。区队长让我告诉你,炊事班给你做‘病号饭’了,现在炊事班正忙,你的饭需要晚一会才能好。”我一听,心里着急起来,“连队细粮不多,再说我这点‘小毛病’,怎么能吃病号饭呢!”我想阻止炊事班为我做病号饭,带着新兵三步并两步下楼梯石阶,跑到食堂里面的厨房,还是晚了!
我看见区队老同志黄振军技师身扎围裙,亲自上阵擀面条,拿着切好的面条下锅,老区队长也在旁边帮助“打下手”。黄技师又将切碎的蒜用烧好的热油激熟激香。
不怕大家见怪,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那时我当兵快十年了,还从来没有吃过面条,就更不要说吃“手擀面”了。这么多老同志为我做病号饭,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被感动的不知所措。从来不爱流眼泪的我,眼睛已经湿润了。
那碗面条,那是我在连队吃的最有滋味的一顿饭。
05、讲课——都来听课了
连队派我去参加总站教导队技师轮训班的学习(根据通信总站给出的名额,各营派出技师前去学习)。学习结束后,我从沈阳返回山里。刚回连队,指导员高兴地对我说:“总站召开干部电话会议,会上,总站对你提出了‘通报表扬’。这次去参加教导队轮训,这么多技师你学习考试得了第一名。李华宁,你为咱连增光了、为咱们营也增光了啊!”
我回到区队,见到区队长。区队长说:“你不用汇报了,我和连里说好了,区队准备办一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对新兵进行专业课的培训,由你来当教员。”我领命之后,经过准备,做好计划、写出讲课方案,经过领导同意后,对新同志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上课的教室设在坑道里面的一个房间。
说好是对新同志们培训,可每次上课都有休班的老同志们来听课。我每次把课后作业留在黑板上,他们和新同志一样,认真记笔记、做习题。我的老区队长李静真、区队老技师李卫东、黄振军等同志也常来听课。他们都是工作多年的老技师了,工作经验都非常丰富。这些老同志认真学习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和敬佩!当时区队里有七位技师、多名值机员。老同志们也来学习听课,新同志们学习的劲头更高了。有的为了多做练习,晚上熄灯后在床上打着手电进行学习。
我的课程讲到晶体管、及晶体管电路时,课后区队长经常与大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实际上,区队的专业学习训练一直抓得很紧。在多年的工作中,区队长经常组织大家在日常训练中结合工作进行培训学习,或送部分人员去工厂进修。爱学习、肯钻研是区队的一种风气。
06、眼中无苦——生活中新老同志互相关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那时我们连队伙食费标准,每人每天是4角5分钱,主食中是以粗粮高粱米为主,细粮很少,油、肉、蛋都非常少。22分队在山下有个“生产点”,连队吃的应季蔬菜基本自给自足。大家常年值夜班很辛苦,半夜零点时的夜餐,多少年来也只是大米粥、咸菜。
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生活上日用品,如:牙膏、肥皂、信封邮票等都是在连队上士那里去买。上士进城为连队采买时,就能把这些生活日用品一起顺便买回来。
连队宿舍都在山上,厕所是室外的。女厕所与我们宿舍有段距离,修在半山坡上。女兵用的厕所要靠自己清掏,每周都得清理。夏天是“掏粪”,到了冬天要用“镐刨”,把被冻上的“粪坨子”刨出来。一镐头下去,粪便冻在一起的“冰碴子”就会溅到我们的身上、脸上、头发上。干这些活,没有人去要求你,但大家都会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去做。女兵们把厕所打扫的很干净。
四区队的女兵与我们同住一趟宿舍。四区队长胡晓燕(73年兵)、班长杨波(73年兵)等,她们特别能吃苦。尤其到了冬天,厕所需要勤清理,她们总是带头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山上的宿舍没有水。洗漱、洗衣要去山下的食堂。为节省每次洗漱时间,我们“下山时”,常常把脸盆带下去,每次回宿舍时,就顺便带回一盆水以备用。
冬天,山里的水很凉(凉的扎手),晚上就寝之前,大家会打一盆水放在宿舍走廊里,放一晚上缓一下水的温度,以便第二天起床时洗漱用。如果你早上起床时没有备水也没关系,别人也会分给你一些水使用,大家在生活上都是互相帮助的。
洗澡还是问题。天气暖和了,我们会想一些办法。到了夏天,天气暖和了,男同志们会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去山下有小溪的地方“洗澡”。我们女兵会去山下多端几盆水回宿舍,把水放在室外露天地里,让太阳把水晒温,以解决女同志之用。到了夏天,每到休息时间,女兵们在宿舍门前的露天地里,洗头、洗衣在一起说说笑笑的,那场面也是很惬意。
07、我保密、我不说——地里的活都干完了
这是发生在夏天的一件事。连队“生产点”在山下,离连队有七八里的山路。八月的一天上午,连队在休班人员中派六七个人去生产点劳动,给菜地锄草。我们二区队是我和刘建去的,刘建是区队老兵、值机员。
早点下地干活,天气还凉快些。吃了早饭,我和这些男同志就下山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生产点”有两位男同志长期驻寨。我们到了那里,他们已经把劳动工具给我们准备好了。我拿了一把锄头去房后的菜地,“拿上一根垄”准备锄地。这时,那群男同志们嘻嘻哈哈地朝我走来,其中有人对我说:“李技师,天气这么热,你就别下地了,”我说:“来都来了,怎么能不下地呢?”(实际在日常劳动中,连队对女兵是很关照的。)他们七嘴八舌的跟我说话,我也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这时候,我听刘建说到:“还是我说吧。李技师,是这么回事。咱们在连队也吃不着什么,我们都挺馋,想吃点“好吃的”。咱们到了生产点了,你给我们做点吃的吧。”
我看着这帮弟兄们一个个期盼的眼神,我问:“想吃什么,在这里除了蔬菜什么都没有?”有一个说:“想吃饺子!”那时只有到过年了连队才包饺子吃,看来他们是真馋了。我说,“没肉,拿什么包饺子。”刘建说:“不用肉,拿菜包就行,只要是饺子就好吃!”
我不想让大家扫兴。我问生产点的那个男兵小王,“你这里有白面吗?”小王说,“还有一些,”我又问,“这么多人吃一次饺子够不够?”小王说“勉强够”。这群男兵一听,真是太高兴了,恳求我,说:“李技师,我们就吃饺子了,你给我们包一次吧!”我心里想,“我们这一顿可就把生产点的细粮都给吃了。”
男兵们去地里干活了,我叫小王带我去地里“选菜”。我俩拣了三四个有些老了的大西葫芦抱回来,顺便在地里拔了两颗大葱。我让他把面粉、调料及干活用的盆碗等都给我找出来,然后让他下地干活去了。
我当兵十年了,没当过炊事员,但在连队经常去帮厨,所以这些活基本都会干。我先把西葫芦去皮、刮瓤,然后用檫板檫成丝,找来菜刀横竖剁几刀,馅就弄完了。将切好的西葫芦馅放到盆子里、撒上一点盐放到一边,让它把其中的水分煞出来;
馅弄完了,开始“和面”。留出一碗干面粉,剩下的全部倒入盆里。一看面粉真不太多。我就把面袋子翻过来,把沾到袋子上的面都抖落下来;
用水舀子去水缸里舀水,一会半盆面和好了。找个盖子,盖上面盆让它醒一会;
我把馅里的水分攥干了,放上花椒面、酱油、盐、糖(可以帮助提鲜)油,再把葱切碎了放到里面。把馅拌好了,马上闻到了一股香味(那时候还没见过味素呢)。
把面板檫干净,我就一个人开始包饺子。活干得顺手,小王回来看我时饺子包了一半了。小王也是把干活的好手,三个“盖帘”上摆满了饺子,有二百多个。我俩一会功夫把饺子全包好了。我让他把厨房收拾一下,我自己又把大蒜切成泥状,兑上酱油,做了一碗吃饺子时的蘸料。
两个多小时,活全部干完。我对小王说:“你去告诉刘建,我不在这里吃饭了。我先回连队,下午还要接班呢。让刘健留下来,别急着回去,因为我们值下午班的,区队还有人,我先回去就行。”
小王说:“李技师,你先别走,我去地里把刘建叫回来。”一转眼,干活的一群人都从地里跑了回来,他们不愿意让我走。我对大伙说:“我下午得去接班,原来也是这么定的,不走不行。”
八月,天气很热。小王、刘建到水井里捞出两根拔在凉水里的黄瓜,让我带在路上解渴,又有人到地里摘了几个西红柿给我,让我拿着路上吃。我说:“这么多,我哪能吃得了。”我拿了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准备回去了。
我让小王去找一根烧火棍子给我带着。山里蛇多,有时候在路上能碰到。以前我遇到过。“蛇不攻击你,你也不要去碰它,绕过去就行,”这也是老兵教给我的。这次我一个人往回走,准备一根棍子,以防路上遇到意外。
小王、刘建送我走到“小路口”。我说,“地里活还没有干完呢,快回去吧。”刘建对我说:“李技师,求你个事。回连队以后别说咱们在生产点包饺子的事,在这吃饺子是违反纪律的。”我对刘建说:“你们都放心,我保密、我不说。”
走出了生产点附近的那条小路,上了土道,往左走一段、过一道土岗子豁口,上了公路。山里面静悄悄的。
公路在“23外线小组”的房子后面绕过去。在这里往右边看,那面有一片菜地,长得绿油油的。“我认识那片菜地,那是26分队的菜地。过去我在26分队工作的时候常去地里劳动,那是我们亲手开荒出来的一片地。26分队已经搬到山下去了,这片菜地可能他们还种着呢!”我边走边看边想着。
过了前面的山口,再往里去,就是通向山上的盘山道……。
下午我在坑道值班,看见刘建来机房。我对他说:“刚回来吧,现在机房不忙,你快坐下休息一会。”刘建告诉我:“有饺子吃,大家一鼓作气把一天的活都干完了。李技师,你能给我们包饺子吃,大伙很感动。你包的饺子真香、真好吃!”
——我心中的02机务站“通信”是军队指挥系统中……
往期回看↓↓↓我斗转星移往事并不如烟(上)——记我的二次进山《通信兵的故事》
编辑部编辑整理,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提前知会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anshegana.com/ysgcd/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