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大师周汝昌说:我坚信不考察研索曹雪芹,就谈不上理解《红楼梦》。青溪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红楼梦》中隐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除非找到作者是谁,才有可能了结书中讲述的真相。
如果不确定《红楼梦》的作者,就无法破解这部稗官野史背后的意义。也就只能把它当作普通小说来读,固然这也是相当有益的。《红楼梦》中包罗万象,引用化用诗词典故举不胜举,一部《红楼梦》,自可以抵得上万卷书。
但是,“曹雪芹”对于这部书仅仅增删批改就用了十年之功,并且有“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自述。每每想到此,总认为如果把《红楼梦》仅仅当作小说来读,对不起“曹雪芹”这般血诚之心。
脂砚斋评道:[作者倍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古词目之,则大罪过。其先以庄子为引,己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试伸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每每被作者和批书人的精诚感动,青溪虽不才,却想穷尽其能,到《红楼梦》中探个究竟。倘能管窥蠡测,觅得其中一二,也算万幸。如果有所偏离,曲解了原书本意,想曹公在天之灵,也可以原宥的。
胡适沿着“曹雪芹”的名字,追根溯源找到了他“爷爷”曹寅。因为曹寅曾经是康熙皇帝的近臣,又担任过江宁织造,和《红楼梦》仿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这事就被定下来了。
在此之后,人们围绕着“曹雪芹”百般探求,却鲜有所获。因为“曹雪芹”其人,根本就无法找到任何可靠的户籍记载。“曹雪芹”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影子,却仿佛寄托着作者的灵魂,飘荡在文学世界里。他如同一个戴着面纱的仙人,忽远忽近、飘忽不定,人们始终不能靠近他,以睹芳容。
青溪认为,“曹雪芹”和曹寅的确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作者设下这个人物就是为了牵出背后的曹寅。《红楼梦》中玩过射覆游戏,作者在埋伏草蛇灰线的时候,也采用射覆的游戏原理,“曹雪芹”射中的目标就是曹寅。“光头风月”在天涯里的帖子说,“按照普遍的教科书观点,我们现在认为的“曹雪芹”这个人,是他没有见过爷爷辈的曹寅...”
他倒是干脆,直接把“曹雪芹”和“爷爷”合并了。青溪认为不会这么简单,不过要想揭开“曹雪芹”神秘的面纱,还是得从曹寅身上下功夫。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对《红楼梦》原稿进行编辑整理,曹寅的《楝亭诗钞》中有一首诗,题名为《咏红述事》。
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七章(新索引)第68条“爱红”中说:“……《栋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书事》一诗,体系排律,每句用红色故典,悱恻迷离,极为神秘!竟此爱红一事,渊源亦有自来。曹寅之诗如能获确解,则雪芹本意必不难名……”
周汝昌认为《咏红述事》这首诗和宝玉的爱红喜好大有关系,这首诗可以说是破解《红楼梦》之谜的一把钥匙。下面来看此诗,全诗如下:
咏红述事
谁将杜鹃血,洒作晓霜天?
客爱停车看,人悲仗节寒。
昔年曾下泪,今日怯题笺。
宝炬烟销尽,金炉炭未残。
小窗通日影,丛杏杂烟燃。
睡久犹沾颊,羞多自倚栏。
爱拈吴线细,笑润蜀丝干。
一点偏当额,丹砂竞捣丸。
弹筝银甲染,刺背囗囗圆。
莲匣鱼肠跃,龙沙汗马盘。
相思南国满,拟化赤城仙。
《咏红述事》的写法是西昆体,西昆体是仿照唐朝李商隐的写作风格而形成的诗体,主张多用典故而“不说破”,也即含而不露。通观这首诗,句句用典,咏红却不说红字,实属难得,也着实令人费解。
“曹雪芹”的《红楼梦》至今三百年无人破解;曹寅这首《咏红述事》同样神秘。在这方面,两个作品真具有互通性。不过,曹寅毕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历史上留下了他的许多资料可考,所以《咏红述事》要比《红楼梦》容易破解。究竟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能否在其背后找到《红楼梦》的作者?请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