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八世纪宇妥·云丹贡布编撰藏医巨著《四部医典》至十七世纪帝尔玛·丹增彭措撰写藏药名著《晶珠本草》的近千时间中,藏医药学得到了不断地传承发展,期间产生了如《甘露八部》、《药性广论》、《蓝琉璃》等无数藏医药经典著作。
而在药物分类上,各家繁简不一,大同小异,大致均沿于《四部医典》的分类体系。
《晶珠本草》中,共把药物分为13类,即珍宝类、石类、土粪、汁液精华类、树类、敦布(湿生草)类、俄(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膏汁类。
该书填补了藏药学中药物性味效能划分的空白,使药物有了血肉,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名字。《晶珠本草》也成为了藏医处方用药的必备书籍,直至今日,书中所记载的药物中仍有75%被广泛用于临床。
本篇文章,将简单地从《晶珠本草》中的4类药物,即珍宝类、土类、石类、盐碱类等进行介绍。
珍宝类药物
分为不熔和可熔性两类。包括57种,味。
不熔性珍宝有金刚石、玉石、蓝宝石、吠琉璃、映红、曲亮、曲强奈喇、铜墨、刀拉、翡翠、蛇宝、如意石、水晶、珊瑚、司亮、花斑璃、红玛瑙、琥珀、珍珠等42种,味。
可熔性的珍宝类药物有金(黄金、赤金)、银、水银、红钢、铁、铁锈、霹雳铁、铁陨石、青铜、黄铜、锡、铅、辞等15种,61味。
珍宝类药物功效广,在治疗疑难重症的处方常用。如黄金能解珍宝类药物中毒,健体强身、延年益寿。银能收敛黄水、干脓血。铜清肝、肺之热,干脓血。铁解肝中毒、消浮肿、治眼疾。珍珠治脑漏。珊瑚清肝热、脉热、毒热。蓝宝石除诸病。红玛瑙辟邪、治癫痫。琥珀明目,治翳障。
石类药物
分不熔和可熔性两类,包括64种,味。
可熔性石类药有14种,22味。
如磁石可治脑骨伤、脉病、拔弹簇之效。金、银矿石可舒泻脉病,引流黄水。花蕊石明目,愈疮、干黄水。银砂接骨。锡矿石愈疮、敛脓、生肌。
不熔性石类药约有49种,味。如赤石脂干黄水,画骨脂、接骨。甘石清肝热,敛黄水。寒水石清培根热、治骨髓炎。猪头石补骨、健骨,托引黄水。石燕、石脑、石胆、龙脑石均有补脑、干黄水、愈伤之效。灵母石清骨热、利目。石青舒脉益伤,治肾病、淋病。滑石疏脉通络。
土类药物
土类药物分天然和炮制两类。包括17种,31味。
如金砂治脉病、肾病。禹粮土清脉热、愈脏伤、干脓血。黄丹清脉热、肌热,去腐、生肌。靛青治烧伤、眼疾。碱土清烦热,除瘟疫热。獭洞土治“察乃”病。在精华类药物中尚有石膏,清肺热、利黄胆。牛黄、象黄清肝热、腑热。地松脂(系含金、银、铜、铁、锡、梓等的单一矿或复含矿岩中渗出的汁液,凝结成块状物)清胃热、肝热、肾热,除诸热治一切热性病。
盐碱类药物
减类药物的形成是由水素和火热二因素所致。
其形成过程虽有神奇之说,但从藏药理论上讲,它认为盐碱类药物具有水的稀、凉、重、钝、缓、润、软七效;具有火的热、锐、燥、糙、轻、干、动七效。其功效生培根、赤巴、祛风、通二便。性锐而开胃、消食、生血。
《协据》(论说医典)记载:“盐碱的功效开穷散痞、生热发汗,提升胃热、开胃;内服过量,会导致脱发、白发、烦渴、生癫、生丹毒、生血、生赤巴、肌肤皱纹多、记忆力减退”。
《月光》记载:“盐碱味咸、甘、酸,性重,开通肠结,通二便。”但不同种类盐碱性味功能也不一样。大青盐生培根、赤巴;光明盐和黑盐则不生培根、赤巴;大青盐利气,而硇砂和白秋石盐则不利气。
藏医学的《本草纲目》
雍正十三年(年),帝尔玛·丹增彭措完成了这本名为《晶珠本草》的藏药典籍的撰写工作。成书的《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其中上部为歌诀,用形似佛经的偈颂体写成,主要是论述概括药物的功效;下部则是记叙形式,主要为解释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性、味、功效等。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药物的筛选及炮制方法。可谓应有尽有。也由此,藏族人民终于也拥有了立足于本民族医学的《本草纲目》。
《晶珠本草》是专门服务于藏医的药书,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及藏族医学特点。中医讲究气血,药物上分四气、五味,藏医则是把人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赤巴、培根②三大要素,以六味、八性、十七效③划分药物。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便是以藏医理论和前人的药性划分为基础撰写的。比如山奈,书中道:“山奈治培根、隆合并症,破血化血。”再比如姜黄一药,丹增彭措在书中道:“姜黄解毒,止腐烂,治溃疡病。让钧多吉说‘姜黄是治痔疮的良药’。本品之名有云哇、云果拉、尕赛尔、坚木巴多合。汉语中称黄姜,高昌语中称黄厘。《图鉴》中说‘姜黄生于南方温暖的川地,叶像大蒜叶,根外皮像高良姜,里面有红黄色,有光泽。味微苦、辛,功效治病毒’。如上所述,姜黄味辛,效润,与碱、石灰等相接处,变为血色。”这种记叙形式,既贴合藏药用药方式,又参考前人典籍,不可谓不科学。如是这般,书中数不胜数。
而《晶珠本草》之所以称之为藏医的《本草纲目》,除了其对于药物的论述方式之外,还有两个原因。1.药物数量记载之巨;2.对于藏医学的深远影响。
《晶珠本草》共记载药物种,涉及个动、植物科属。丹增彭措根据药物的来源、质地、生长环境、入药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了珍宝类、石类、土类、汁液类、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膏汁类十三个大类。其中,湿生草类及旱生草类又被分为根、根茎、茎、枝、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皮等小类,动物类药则被分为头、脑、角、眼、舌、喉、心、肝、脾、肾、胃、肠、生殖器、骨、骨髓、脂肪、肉、血、皮、毛、爪、乳、便、昆虫等小类。本书的分类方法详细科学,尤其是在天然药物分类及植物分类学上,十分接近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