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6日是第26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 一、宝宝眼睛功能及特点
刚出生的宝宝,眼睛常闭合,有时一睁一闭,最初几天眼球运动没有目的,数天后开始注视灯光,强光刺激可引起闭眼睛,此时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
1个月的宝宝,视力只有光感,并不能看清物体。一般出生3个月后才会追随眼前的物体看。到6个月时,宝宝看物体是双眼同时看。此时期宝宝的视力为“可塑期”,若视线被遮住,则视力将无法继续发育,甚至退化,所以,即使宝宝患上眼疾,也尽量不要对宝宝的眼睛进行包扎,以免影响视力发育。
1岁到3岁时期,立体视觉已逐渐建立完成,已快接近成人。
4~5岁各种眼部生理反射已形成并趋于稳固。
8~9岁时,视力发育已完成,不会再有变动。此时期宝宝独立活动增多,谨防眼外伤,防止扎伤、烧伤和异物损伤,不宜长时间用眼。
二、宝宝的视力发育
视觉神经系统在出生后不停地发展变化,并逐渐走向成熟。研究显示,视力直到8岁时才基本发育完全。人类的视力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新生儿:眼球虽然成形,其视力并未完全发育。一般估计,出生到一星期之间的视力为0.01~0.02,1个月大的婴儿视力为0.05~0.1。
3个月:多数幼儿的视觉可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
3~6个月:视网膜己有很好的发育,对距离的判断也开始发展,4个月时,开始建立体视觉。
1岁:幼儿的视力进一步发展。此时视力为0.1~0.3。1岁之前的视力为“可塑期”,若视线被遮住,则视力将无法继续发育,视觉神经系统将处于停滞状态。
2~4岁:正常视力为0.3~0.5,立体视觉已近成熟。
5~7岁:正常视力应为0.6~0.8。若无法达到正常视力,则须查出原因。若发现有弱视,尚有“补救”的机会。
8~9岁:视力发育已完成,若此时才发现有弱视或没有立体视觉,则矫正的机会就不乐观了。
三、医院检查?
父母医院儿童眼科进行眼睛的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孩子的眼睛问题,医生还会对孩子的眼睛健康给出建议:
1.出生时,检查孩子的眼睛是否正常,是否有严重的病变,如先天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2.在孩子满3个月、半岁、1岁时,都要去儿童眼科进行专业检查。
3.如果没有异常,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即可。
宝宝视力障碍的信号?
年幼的婴儿既不会诉说“看不见”、“看不清”等视觉障碍,父母的细心观察十分重要。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1)宝宝对光照无反应,面部不转向明亮处。
(2)对周围事物淡漠,家人不说话或玩具不发出声音时,则不引起宝宝兴奋。
(3)视力极低下的婴儿,常有用小手挤压眼睛的习惯,医学上称为指眼现象。
(4)会走路的幼儿动作笨拙,经常跌跌撞撞,躲不开眼前的障碍物。
(5)看上去眼神不对劲。如眼球不稳定,有节律地摇晃,或无目的地转动。
(6)仅用一眼注视目标,看电视时歪头眯眼,看小人书时距离过近。
如果婴儿的两只眼睛视力都低下,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如果仅一眼视力正常,而另一眼视力低下,家长就很难发现。医院体检绝对必要。
四、检查眼睛时为什么需要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其实专业术语是“睫状肌麻痹验光”,采用药物麻痹眼睛的睫状肌,使调节处于静止状态下进行验光,适合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或调节力较强的成人。散瞳验光要求瞳孔放大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散瞳的实质是使睫状肌完全松弛,放松调节,以得到眼睛真正的屈光状态。
眼睛就像一架“自动变焦”的照相机,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舒张及晶状体的弹性实现既能看近又能看远。青少年有时会因调节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调节放松的状态。原本是轻度远视或远视散光,却表现为轻度近视或近视散光。
五、散瞳对眼睛有无危害?
不少家长以为散瞳会危害孩子的视力,因而顾虑重重,甚至拒绝给孩子散瞳。其实散瞳是药物的临时作用,对儿童来说仅是时间上的影响。散瞳后孩子会出现暂时怕光、视近困难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回复,即使多次散瞳也不会给眼睛带来危害。
主讲嘉宾祁晓丽医生简介:
眼科学硕士,擅长斜视、弱视及小儿眼病及眼科常见病的诊治。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工作数年,一直致力于眼科常见病及斜视、弱视和小儿眼病的诊治工作。
门诊时间:周二上下午,周三上午,周日上午
详细内容敬请收听6月7日(周一)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热线播出频率FM91.1AM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anshegana.com/ysgxz/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