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是一个新建县,于年4月3日成立;阳西又是一个古老郡县,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年)置宋康郡,后又相继独立为广化县、杜陵县、杜原县,有五百多年独立为郡为县的历史。
阳西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自然风光。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辉煌……
“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阳西有太多的美食,从海产品到农产品:程村蚝、沙扒波浪干、溪头五彩薯、上洋西瓜、塘口黄皮、蒲牌北运椒、儒洞墨鱼饼、新圩竹笋、东水茶叶等等,它们都是大自然对阳西的恩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阳西土特产!阳西美食!它们有的曾是人们填饱肚子的主食,有的是人们恭奉神灵的贡品。从土特产到美食,发展到今天,它们成为了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乡愁的一部分……
根据《阳西行动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阳西县全域旅游,更好地宣传阳西经济社会、人文历史,进一步提高阳西的知名度、美誉度,特举办本次“阳西土特产故事”征集活动,现经专业评委公平公正(去掉作者名)评审,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一等奖(1名):《阳西玉荷包荔枝的故事》作者/梁愈箭
二等奖(3名):《东水茶的故事》作者/梁愈箭;《蒲牌北运椒的故事》作者/蒲牌妹;《苏轼吃程村蚝》作者/翁广欢
三等奖(6名):《红姑娘的故事》作者/何永亮;《上洋西瓜四月熟》作者/浩平;《不变的味道》作者/宁碧君;《蜜味黄皮的美丽传说》作者/陈瑜;《边海红心蛋》作者/陈英梅;《永安五彩薯的传说》作者/王俭优
优秀奖(10名):《儒洞墨鱼饼,美德的传承》作者/陈英梅;《红豆生阳西》作者/陈瑞珍;《新圩竹笋》作者/何春燕;《下店河鲤鱼》作者/胡计安;《当沙扒墨鱼饼遇到上新会陈皮》作者/关润浓;《咸虾酱》作者/卢启;《大糠糍》作者/王俭优;《藤鳝饭》作者/何春燕;《沙扒波浪干》/陈仲琪;《儒洞鱼粑》作者/张金
中共阳西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阳西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阳西县作家协会
年3月11日
附:一二三等奖作品:阳西玉荷包荔枝的故事(一等奖)梁愈箭玉荷包荔枝在阳西县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叶小,果实圆正。剥开果皮果肉乳白半透明,干爽洁手,肉厚核小,入口质脆清甜,微香,在北京全国农展会上被评为名优品种。玉荷包荔枝的产地原本不是阳西,那么,它是怎样引进阳西的?这里可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郑锦龙。郑锦龙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站背村,清康熙年间人。康熙初年做过国子监生员,康熙二十二年中进士,担任过福建江南督运府府官。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康熙皇帝换成了便装,皇后为员外夫人打扮,太子打扮成公子哥,格格为闺门小姐模样。康熙来到福建时,见到的是沃野万顷,稻谷飘香,人民勤劳,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康熙不禁龙颜大悦。当天中午,康熙到府衙拜访郑锦龙,幸好郑锦龙认出康熙皇帝,但他不明说,只当好朋友接待康熙,两人聊起来投缘,相谈甚欢。聊了约两个小时,郑锦龙拿出自家种的岭南特产玉荷包荔枝让康熙品尝,康熙赞叹不已。认为玉荷包晶莹剔透、脆嫩多汁、清甜饱满,是天下难得的佳果。回到京城后,康熙总是不能忘怀玉荷包荔枝的美味,也被郑锦龙端正的品行,清廉的风尚感动,于是赐两块金字牌匾,一题“熙朝拔俊”,一题“英范振羽”,彰其政绩;同时下旨令其广种荔枝,造福人民。郑锦龙接旨后,考虑到福建水土不宜于大规模推广种植玉荷包荔枝,于是派遣两个儿子从福建用大船运果苗回,培植到自己的故乡程村镇站背村、织篢镇的龙头山村、上洋镇的庚山村,玉荷包荔枝从此就在当地广泛种植开来。只要一到玉荷包荔枝成熟季节,郑锦龙就挑选部分荔枝作为贡品用快马运往京城,供康熙和皇宫大臣品尝。东水山茶的故事(二等奖)梁愈箭你饮过东水山茶吗?东水山茶茶色透明,味道甘凉清香,四季皆可饮用,具有生津、解毒消滞、降血压和开胃等功效,更是减肥美容之珍品。东水山茶万亩原生态茶园位于阳西县峨凰嶂山脉,毗邻风景秀丽的望夫山,山上云雾缭绕,山高林密,相对湿度大。直射阳光少,漫射阳光多,很适宜茶树生长。独特的山野之韵,因而所产茶叶,芽叶丰满,叶质娇嫩,叶色鲜绿,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芳香物质。滋味醇厚,沁人心脾。东水山茶色、味俱佳,享有盛名。东水山茶的美名是怎样传开的呢?这其中有段动人的传说。隋末唐初有一名将领叫冯盎,他是岭南圣母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年少时已经初显才智,不但懂谋略,而且英勇善战,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冯盎因祖辈对国家、对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立下汗马功劳,加上自己智勇双全,被隋文帝任命为宋康(今广东阳西)县令。当时僚人造反,冯盎快马加鞭飞奔到京师,奏请朝廷出兵讨伐僚人。隋文帝下诏命令冯盎率兵前去平叛。岭南一带地势险要,山川险阻,森林茂密,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虫媒猖獗。加上热带气温过高,多雨潮湿,常常发生瘴疠病疫。冯盎率领的部分北方官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水土,不少官兵肠胃积滞、腹胀肚痛。他的祖母冼夫人是当地人,冼夫人指点他,让官兵饮东水山茶,会消除水土不适的症状。冯盎找来当地人做向导,带上几名随从,踏上寻找东水山茶的艰难之旅。东水山竹林如海,青翠欲滴。山峰莽莽苍苍,巍峨挺拔。云雾缭绕,缥缥缈缈。山间碧水长流,恍若世外桃源。山路狭窄而又九曲十三弯,蜿蜒而上,好不容易来到海拔多米高的茶园“山顶盆地”。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遍布山岗的茶树,郁郁葱葱,一片连着一片,一坡连着一坡,远远望去,起伏错落,甚为壮观。行走其间,摘下几片茶叶在嘴里咀嚼,一股青涩之味顿时在喉咙里弥漫……冯盎和随从们摘了几大袋东水山茶叶回到部队里,患病的士兵饮了东水山茶后,解决了肠胃积滞、腹胀肚痛的问题,可谓茶到病除,的确是高山云雾出好茶。在以后的行军打仗中,部队后勤也备了不少东水山茶叶,以防官兵水土不服。很快叛乱平息了,隋文帝又给冯盎升了官。从那时起,当地人就把东水山茶叫“夫娘茶”。因是冼夫人教会官兵饮用的茶,民间但有小儿积滞肠胃不适,一盅“夫娘茶”便药到病除。“夫娘茶”就是东水山茶,东水山茶的美名流传至今。如今,广东新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新整合东水山原有的原生态古茶园的优势资源,成立特色的茶叶培植基地,对传统的炒茶工艺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引入自动化设备,扩大了制茶品种,做到植保、采摘、加工一体化运作,开创了东水山茶在漠阳地区茶文化传承的新里程。蒲牌北运椒的故事(二等奖)蒲牌妹
辣椒是蒲牌特色农产品,已有三十多年种植历史,是蒲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因主要销往北方又叫“北运椒”。而每到丰收季节,整个国道旁便堆积如山,整个蒲牌上空都飘着浓郁的辣椒味,而打好包装的辣椒,一大卡车一大卡车地运往北方乃至全国各地,很是壮观。关于蒲牌辣椒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蒲牌有个捉蛇佬,人称捉蛇雄,每到冬季就翻山越岭捉蛇卖补贴家用。这年入冬不久,捉蛇雄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便出门捉蛇。下午一点多,捉蛇雄就捉到了一条“黄肚仔”,准备拿到蒲牌墟卖。离大路还有几十米的竹坡处突然冲出一个人滚倒在地,还发出痛苦的叫声。捉蛇雄快步走过去,是个外地口音的老头,嘴里还咀嚼着什么,说是被什么东西咬了脚踝,剧痛异常……捉蛇雄一看伤口,就知道是被竹叶青蛇咬了。这天气虽然已是冬天,但北风北热的,很多蛇还没有完全冬眠。捉蛇雄马上拿出随身带的蛇药丸让老头服下,又在周围找了些解蛇毒的青草药嚼碎给老头敷在伤口上。老头的剧痛很快缓解了,伤口处也没有继续红肿。老头很是感激,主动说自己是北方人,女儿嫁在电白,这趟是女儿邀请他来这边过冬的,说这边冬天不冷,刚是路过此地,下来解手,没想到被蛇咬了。得知捉蛇雄干这行已有十多年,老头皱着眉头说:“除了这行就没别的好干了吗?”捉蛇雄说蒲牌这地方要山没山要海没海,穷乡僻壤的,没什么出产,捉蛇也算是一门手艺。老头叹了一口气,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布袋说:“这里面是辣椒种子,可是个能赚钱的宝贝!我看你们这里的气候土壤很适合冬种!本来这是带给我女婿的,现在你救了我,没什么报答你,就送给你吧!辣椒营养很丰富,在我们北方很受欢迎的。它还具有健胃消食、温胃驱寒、预防胆结石、改善心脏功能的功效,还能缓解疼痛!我刚才咀嚼的就是辣椒。”老头又详细说了种植的方法,还互留了地址。捉蛇雄回到家后,按照老头的吩咐,先是育苗,然后移载。这期间,老头还几次从电白过来指导施肥和管理。正如老头说的,蒲牌这地方的气候和土质都非常适合种植辣椒,种下的椒苗长势非常好,三个月后便挂果有收成了!南方的正二月正是下冷雨的季节,捉蛇雄除了拿去墟卖,还经常采摘当菜,去籽汤水后,下几片肥猪肉爆炒,那个香,整条村都闻到,一家人更是吃得暖烘烘的,妻子多年的胃寒病也不治而愈了。第二年,捉蛇雄便扩大了种植面积,还送了些种子给邻居和亲戚。自此,辣椒便在蒲牌一带种开了。而捉蛇雄也不再去捉蛇了,每年收割起晚造水稻,就专心种植辣椒。几年后,他率先在村子里建起了两层的小洋楼。政府获悉蒲牌辣椒种植成功,积极为椒农寻找对外销路并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很快,蒲牌辣椒便有了通往北方的销路,每年都有北方人定点前来收购,“北运椒”的品牌就此形成,年,还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辣椒成了蒲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每家每户都种好几亩。而近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更是大规模发展种植基地。年丰收季,每天上市辣椒量达20万公斤。而年春节后,蒲牌辣椒更是卖到历史上最好的价钱,每市斤6元收购,除了销往河南、湖南、北京等北方城市,还销往珠三角地区。苏轼吃程村蚝(二等奖)翁广欢公元年,苏轼再次被贬,离惠州,到海南。六月初,一行人进广州,沿西江而上,往藤州,水暴涨,不能前,由潭江向西,至开平。南国六月荔枝熟,一路上,酷爱荔枝的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谁知荔枝湿热,肚子受不了,时好时坏。天生乐观的苏轼,根本不理此事,该吃吃,该喝喝。到了开平,被海风一吹,苏轼身子轻松了许多,于是决定扬帆出海,沿海岸线而下,直奔海南。谁知船行一天,年迈的苏轼拉虚了身子,吃啥拉啥,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只好泊船上岸。刚上岸,苏轼突然捂住肚子,惨叫一声,倒在地上,面如白纸,汗如雨下,气如牛喘,随之呕吐不止。众人措手无策,前面十里银滩,到哪找草药?周围荒无人烟,到哪找医生?好在一番翻江倒海后,苏轼将五脏六腑的东西,全都吐了个一干二净,反倒好了点,只是感觉饥肠辘辘,有种进食的欲望。苏轼强撑起身,带领大家,来到海边的岩石下,想抓点鱼虾,解解嘴馋,谁想一无所获。有个仆人很懊恼,拿起一块石头,顺手砸出,不想,击中附在岩石上类似贝壳样的东西。灰壳被砸烂了,里面有个软体的东西,两指头般大,肥美乳白,水灵灵,亮莹莹。苏轼眼前一亮,自己在惠州为官几年,也曾吃过蚝,可囊中羞涩,所吃之蚝色泽暗淡,又瘦又小,不由惊呼:“肥蚝!大肥蚝!好大的肥蚝!”众人七手八脚,用石头敲下几十个,捡来海滩上的枯枝烂叶,生起熊熊大火,将带壳的蚝扔进火里。不一会,火堆里的东西“滋滋”作响,苏轼用枯枝扒拉出,放到旁边晾晾,随后拿起一块锋利的石头,对准扁平贝壳的中间,轻轻一用力,贝壳裂开两半,苏轼顾不上热气,嘴唇抵住贝壳边缘,轻轻一吸,舌尖触及壳内牛奶色泽的肉,“嗖”的一下,柔软多汁的肉就进入嘴里,牙齿一咬,鲜嫩爽滑,无骨无渣;眼睛一闭,舌尖绕香,三日而不绝。苏轼慢慢张眼,咂咂嘴,摇头晃脑:“此肉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吃!”想不到,在这不知名的穷乡僻野,能吃到如此美食,与以前吃的涩中带渣的“蚝仔”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苏轼望着浩瀚的大海,抚须长啸:“日啖鲜蚝三百只,不辞长作岭南人。”众人也跟着苏轼大饱口福。苏轼吃完了,拍拍滚圆滚圆的肚子,肚子竟然好了,身体里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尽的力。大伙也变得龙精虎猛起来。后来,苏轼找人一打听,这里是阳西程村。程村近海,海水纯净,野蚝肥美,天下一绝。至于苏轼吃蚝治好肚子,那是蚝有解湿排毒功效。当苏轼离开阳西时,还掂记着程村蚝的美味,专门给弟弟苏辙修书一封,还特意提到程村蚝:无令朝中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其味。看来,苏轼这老头子挺可爱,想独食!再后来,苏轼到了海南,特意吃了一顿“全蚝宴”,可是老是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那味,还是程村蚝好!现在,程村蚝成了阳西一著名土特产,当地流传“兴会不可无诗酒,盛宴当须有肥蚝”诗句,一年一度的“蚝情盛宴”更是引来如云游客。红姑娘的故事(三等奖)何永亮阳西人有句骂人的土话:那个正系蕃薯!意思是说那个人很笨,骂你蕃薯就是骂你笨。但笨归笨,蕃薯却又是阳西人的吉祥物。逢年过节,凡是女儿回娘家或亲戚往来,离开时,什么都可不要,却要带上几条蕃薯,寓意“有时有运”。蕃薯是阳西土特产之一,品种很多。其中一种叫红姑娘,非常好听的名字。还薯如其名,薯形苗条,肤色紫红,非常好看。且口感细嫩,新挖的粉香,放一段时间后清甜。红姑娘的原产地是塘口镇桐油一带。上品红姑娘要数桐油三甲河上的,肉质特别细嫩。同一个地方,三甲河下面的肉质粗些。主要原因是三甲河上的土壤含有煤沙,质地松软,土壤营养丰富,产出的红姑娘蕃薯质感便与众不同。可谓“一方水土一方薯”。关于红姑娘名字的由来,据说与当地的“革命故事”有关。年夏天,国民党以一个正规团为主力纠集大量地方武装,准备开展对漠南地区最后一次“大扫荡”。为击破敌人的阴谋,土长土长于塘口乡桐油塘湾村的铁血汉子姚立尹率领一支队伍,连续七天七夜与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十三次战斗,历尽艰难险阻。由于兵力悬殊,队伍一度被重重包围,不得不使用迂回战术,借助桐油山熟悉的地形躲避和迷惑敌人。到了第六天中午,备粮已全部吃完。晚上,战斗再次打响,且一夜两战,火力非常猛,大伙儿空着肚子迎战,又累又饿,依靠顽强的意志应战。破晓时分,敌人见久攻不下,暂停战。此时,大伙儿已是精疲力竭。粮尽弹绝之际,只见几个砍柴姑娘挑着柴担走过来。原来她们是附近村子的,早闻姚立尹大名,听到枪声响了几天不停,料想姚立尹的人马被困,便乔装成上山打柴的样子,特送来粮食支援。姑娘们拨开萝框上的柴草,底下全是刚煲熟的蕃薯。大伙儿对姑娘们的雪中送炭感激不已,问这蕃薯叫什么名字。姑娘们说:“它没有名字,我们只叫它‘红皮薯’。”这时,一个小伙子调皮地说:“‘红皮薯’不好听,就叫红姑娘吧!你们看,这薯型就像你们的身材一样苗条,这薯皮红得就你们的脸蛋一样好看……”小伙子的话逗得姑娘们又开心又害羞。自此,姑娘们回去就把红皮薯叫作红姑娘,一传十十传百便传了下来。而有了姑娘们的蕃薯支援,大伙儿奋勇拼搏,顽强抗敌。当天晚上,按照姑娘们提供的小路,终于摆脱敌人的追击和包围,秘密回到漠南,与团部主力会合,成功完成诱敌西进的任务,敌人围歼八团主力的阴谋破产。如今,红姑娘蕃薯早已成了塘口镇“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网红土特产,也成为当地精准扶贫项目,并有了自己专属的生产基地。而广大人民群众因有了红姑娘蕃薯稳定的增产增收,日子越过越火红。上洋西瓜四月熟(三等奖)浩平五月蝉鸣西瓜红,可是上洋西瓜,三月开花四月熟。这里面有段古,听我慢慢说:
很久以前,上洋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遍地西瓜,无人偷抢。三月的早上,阿良巡瓜,发现瓜王不见了。一抬头,田埂上,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脚下有几片瓜皮。
偷瓜贼!阿良本想发火,可一见老婆婆模样,心软了:“老婆婆,空肚吃瓜不好,到我家吃顿热饭吧!”老婆婆说:“善良的小伙子,偷瓜贼是只老鼠精。它昨夜吃了你的甜瓜,决定在五月十五,大摆‘万瓜宴’庆寿。到时,它会偷光上洋所有的西瓜。”
阿良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办,老婆婆说:“你到龙高山的射水瀑布,取回一葫芦水,再将取回的水和井水调匀,浇在瓜苗上,瓜会提前熟,老鼠再来也迟了。你还得留一些水,到五月十四晚,再开些清水备用,等老鼠来的时候,拿喷筒射老鼠精撒出的粉。你要记住,为人在世,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老婆婆说完,就不见了。
阿良身旁的黄狗,俯下身子。脚下的大花猫,将阿良推上狗背。黄狗后腿一蹬,冉冉飞起,大花猫跟在后面飞。很快,他们到了飞泻如白练的射水瀑布。阿良用葫芦装满水,又骑黄狗飞回来。
回到家,阿良记起老婆婆的话,心想我不能只顾自己。于是他将拿回的水,倒进河里,并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村民,劝大伙也用河水浇瓜,村民照办了。未到五月,西瓜成熟全卖了。
到了五月十四夜,皓月当空,三更时分,乌云遮月,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老鼠精一马当先,带着徒子徒孙,黑压压赶到。阿良一声令下,埋伏在瓜地旁的村民,一齐放开怀里的猫,猫“嗖嗖”飞出,杀入鼠群,爪撕牙咬,鼠尸遍野,死伤无数。村民们高举火把,如同白昼,拿着武器,共剿来敌。一时间,鼠声“吱吱”,猫声“喵喵”,人声“杀杀”。
老鼠精见势不妙,跳上空中,打开手中布袋。布袋里装满粉末,粉末用老鼠屎晒干,研碎而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遇手即烂,碰眼即瞎。好在人们早有准备,千只喷筒,水花散开,齐射向撒出的粉末。粉末遇水融化,瞬间变得无影无踪。
法宝失灵,老鼠精跳落到地,化为硕鼠,肥猪一样,毛发竖起,目如铃铛,滴溜乱转;露出牙齿,利如寒剑;“吱吱”怪叫,刺耳难受。阿良挥起禾叉,拼命顶住鼠牙;旁边的大花猫,狠命咬住鼠颈;大黄狗狂叫一声,死命撕咬鼠尾。老鼠精动弹不得,众人万棒雨下。不一会,老鼠精牙落颈裂尾断,血肉模糊,死了。
从此,用河水浇灌的上洋西瓜,每年四月份就上市了,皮薄如纸,汁多如泉,沙甜爽口,入口即化,是阳西著名的土特产。
不变的味道(三等奖)宁碧君典记坐在旧沙发上昏昏欲睡,一只苍蝇绕着他飞来飞去,他厌恶地扬手拔开那只讨厌的苍蝇。此时已是午后,饭店里还是没有一个客人。"关门了!关门了!老子不干了!″他点着一根烟对一旁正择着菜的老婆说:"别弄了,没人来光顾的啦!咱还是另谋出路吧,这样下去要喝西北风了。″他老婆长叹一声,眼睛就红了。店子是老爷子留下来的,到他们夫妻经营至今已差不多五十年了,这店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至亲的家人,说关了,哪儿舍得?可不关,一家人怎么生存?以前他们店的生意非常好。他们家的蚝饭非常受欢迎,老爷子炒蚝饭用的是正宗本地程村蚝,那蚝粒粒新鲜味美,配上爆香的精选大米,撒上芫荽葱粒,那味道叫人吃了做梦都记得。可自从老爷子生病去世后店子的生意就一落千丈了。因为物价高涨,典记不舍得用正宗本地蚝来炒饭,大家吃着味道不对,就少光顾了,加上店子小门口不好停车,大家都跑去对面大饭店吃了,他们的生意自然越来越差,有时甚至一天都没开一单生意。典记准备拉闸关门的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走进来问:"老板,还有蚝饭卖吗?″!典记老婆抢着说:"有有有!″典记拉过她说:"哪有买到蚝呢?″她说:"你忘了?今晚女儿回来,我一大早就去买了些本地蚝准备煮给她吃的。你不是想关了这店子吗?咱们有始有终,就做一顿正宗蚝饭给最后一个客人吃吧!"晶亮喷香的鲜蚝饭端上桌了,老人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用勺子装上一勺蚝饭虔诚地送进口中,仿佛进行某种仪式。他细细地嚼着,两行热泪就流了下来,他说:"好多年没吃到这个味了,还是这么美味。″典记很好奇这个老人的举动,忍不住跟他攀谈起来。原来老人是归国华侨,这次回来是送他父亲的骨灰回来落叶归根。他说:"小时候家里穷,想吃顿饱饭都难,出国前父亲带我来这家店里吃了一顿蚝饭,那味道是世间上最美的,我一直都忘不了。今天回来看到这店居然还在,这蚝饭还是当年的味道,怎么叫我不激动呢?"老人走后,典记对老婆说:"你赶快去老李家预定些本地蚝,明天开档用!"他老婆问:"不关门了?″"对,不关门了!"他坚定地说。初冬时节,典记饭店挤满了客人。窄窄的门口放着一块牌子,上书:正宗本地蚝饭,童叟无欺。蜜味黄皮的美丽传说(三等奖)陈瑜说起黄皮凉果,我想阳江人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味土特产在阳西更是家喻户晓,让人百吃不厌。不过,您也许不知道,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话说古时候,在塔山脚下的彭垌村,生活着一对恩爱夫妻,他们辛勤劳作,相敬如宾,一双儿女乖巧贤孝。尽管生活清苦,小日子过得倒也静好安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妻子突然间风邪犯肺,久咳不愈,丈夫遍寻各种良方,却收效甚微。眼见妻子咳得寝食难安,日渐消瘦,丈夫心急如焚。想想枕边身患重症的妻子,再看看膝下嗷嗷待哺的儿女,不禁潸然泪下。黯然神伤间,丈夫抬起头来,门前挂满果子的黄皮树给了他一线生机:早就听祖辈讲过,黄皮果有开胃顺气、止咳化积的功效,我何不就地取材,试它一试?于是,他摘下几串半熟的果子,亲手剥了喂给妻子。半熟的黄皮有点苦酸,妻子虽觉难以下咽,但不忍违了丈夫的一番好意,便强撑着吃了两串。没曾想,一个时辰后,妻子胃开气顺,咳嗽竟得到了一点缓解。丈夫心头大喜,于是又想出一条妙计:他将新鲜的黄皮果一一剪开,用盐腌渍,蒸熟,去核,晾干,再将黄冰糖煮化后嵌入,用文火慢炖,直至水尽就关火,放凉后装进玻璃瓶中。妻子每天坚持食用几次,数十日后不但病症好转,胃口好了,人也竟然容光焕发。后来,丈夫进一步改良制作工艺,在原配方基础上,再佐以川贝、甘草等食材熬制,效果愈发显著,一直流传至今。传说中的恩爱夫妻已然作古,但阳西县彭垌村种植黄皮树、制作黄皮凉果的传统却传承了下来。村里所有的坡地都种满了黄皮,这里的果子,皮薄肉多,清甜爽口。盛夏时节,走在绿茵如盖的黄皮树下,再吃上一串色泽金黄的黄皮果,顿觉消暑解渴,心旷神怡。由于黄皮味道酸甜可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自古便是南方的消暑良品,更是阳江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阳西县塔山凉果厂秉承古法生产的蜜味黄皮,屡获广东省食品展销会大奖,年更是获得了亚太地区技术博览会“最受欢迎产品”称号。该厂生产的黄皮凉果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日常还是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买蜜味黄皮自食或作为手信馈赠亲友。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喜欢吃黄皮果,这个夏天,让我们相约阳西,相约黄皮树下。我将奉上一掬清甜的黄皮果子,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夏天。边海红心蛋(三等奖)陈英梅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是个三面临海的村庄,因为得天独厚的近海地利,村里不少人家都会随便放养几只鸭乸,任它们早出晚归,不用管也不用喂,还有鸭蛋收获。农村人习惯长打细算过日子,新鲜的鸭蛋是舍不得吃光的,他们将鸭蛋一个一个的攒起来,然后挖回黄泥,和着盐巴将鸭蛋腌起来。新鲜鸭蛋腌成了咸蛋,可以保存得更长久,而且更有特别的风味。话说年,边海村遭遇了洪灾,边海大堤被洪水冲击得岌岌可危,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了决口。在边海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边海村民们自动自觉奋起参与保大堤护家园的抢险行动,众志成城一举击退了洪荒的侵袭。暴雨过后,边海村的多名群众又自发开展了加固大堤的义务行动。为了省下回家吃饭的时间,有些村民带来了午餐——一盆白粥、几个咸蛋,在大堤上露宿风餐。有一天,正当几个村民在大堤上吃午饭的时候,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采访,当他们看到村民碗里那颜色橘红、流淌着黄油的咸鸭蛋时,好奇的问起村民那是什么蛋?当村民们告知那是自家鸭乸产的、自家腌制的咸鸭蛋时,记者流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同时也在悄悄的咽着口水。热情的村民邀请记者共进午餐,品尝他们的咸鸭蛋。记者吃着那口感松沙、醇香滑嫩的咸鸭蛋,大赞这边海的咸鸭蛋独具特色,与众不同!记者顺便又进行了一番了解,才弄清楚原来是因为边海村的蛋鸭长期在海边放养,专吃滩涂上的天然鱼虾贝壳,所以产下的鸭蛋蛋黄颜色特别深红,营养特别丰富、口感也特别醇香!此乃边海特产啊!唯边海独有!记者又问起了村民:“这鸭蛋可有个正式的名字?”村民们笑着说:“哪有什么正式的名字,就是叫咸蛋,要正式的话就只能叫边海咸鸭蛋咯。”记者看着堤坝上那一个个忙碌着的群众,“边海红旗”的故事瞬间浮现在脑海,眼前那党群连心的场面令他深受感动!他深情的对村民们说:“这蛋应该叫‘边海红心蛋’!看,这堤坝上都是一颗颗的边海红心啊!‘边海红旗’永葆本色,‘边海红心’也该大力发展名扬四方!”从此,边海的鸭蛋有了“红心蛋”的美称。而且,当时记者的一番话令边海党支部成员深受启发,他们动员村民发展蛋鸭养殖业,并一举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如今,边海红心蛋不但是一道众所周知令人回味无穷的特产美食,它还与“边海红旗”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成了边海村的另一张名片,展示着边海村党群连心,勇立潮头的丹江红风貌!永安五彩薯的传说(三等奖)王俭优从前阳西县溪头镇永安村有个叫阿湛的后生仔,父母长年累月给大地主打工,因积劳成疾而先后离世。阿湛没田没地,只能在山脚下开垦几块荒坡,种些番薯,一个人艰难地度日。阿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不觉间已28岁了,虽然饱尝世间寒苦,但他长得魁梧壮实,褴褛衣衫中隐隐透出轩昂的英气。这天,阿湛正在坡地里侍弄着番薯。有几个陌生的年轻女子从旁边路过。阿湛开始不以为意。突然,有人发出一声惊呼,有个女子崴了脚。为首的那个女子说:“七妹,怎么这么不小心,要不要紧呀?”“好疼呀……我想我不能随几位姐姐去游玩了。”那个被称作七妹的女子说。另外几位女子都在掩嘴窃笑。这时,阿湛听见了几位女孩子说话,忙过来察看。大家把崴脚的女子搀扶进阿湛简陋的茅寮里。为首的那个女子对阿湛说:“这位哥哥,我七妹受伤了,行动不便,先在你这里养伤,等伤好了我们再来接她回去,可好?”阿湛虽觉得意外,也忙不迭地点头应允了。为首那女子说:“姐妹们在此谢过!”然后莞尔一笑,几个人便离开了。七妹在阿湛的悉心照料下,脚渐渐好了。她也跟着阿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久,两个人就顺理成章地结为了夫妻,并相继育下一儿一女。一天,阿湛在田间劳作,七妹在屋里和一双儿女嬉戏。突然,之前离开的一个姐妹急匆匆地闯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娘娘发现你没回去,要严加责罚!你现在马上动身可能还来得及。”原来,七妹与那几个姐姐是天界的仙女,因为在天庭逍遥快活,觉得没意思。趁把守天门的天将打瞌睡的时机,偷偷溜到凡间游玩。七妹看见阿湛后,动了凡心,故意崴脚留下来。俗语说“天上一日,地下千年”。几个仙女在凡间逗留半天,刚回到天门,就被发现,娘娘马上责令天神缉拿七妹。其中一个姐妹再次冒险下到凡间,找到七妹,发现她已经在凡间生儿育女了。事已至此,就算有万般不舍,也要离开了。七妹和姐姐腾空而起,朝天上飞去,阿湛和一双儿女涕泪交加,仰头呼唤,七妹回头一看,于心不忍,遂解下脖子上的五彩丝巾,往地上一抛,丝巾落在番薯地里。从此,阿湛的地里就长出香甜的五彩薯。说也奇怪,只有阿湛的地里只有永安这一片土地才能长出香甜的五彩薯,就算把薯苗移植或嫁接到其他地方,长出来的番薯无论是外形还是味道,都大不一样。来源:阳西县融媒体中心?阳西微报编辑:申定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